当前位置: 资讯>>图片新闻>>

我院成功承办京晋冀鲁豫文物建筑保护暨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建院四十周年学术交流会

时间:2018-11-23    李银忠  字体:   


 

 

京晋冀鲁豫文物建筑保护学术交流暨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建院四十周年研讨会在郑举行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张磊致辞

 

河南省文化厅副巡视员秦曙光代表省文化厅厅长宋丽萍致辞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致辞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院长杨振威致辞

 

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张慧明主持开幕式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郭旃做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黛姮做主旨演讲

 

会议当晚,与会代表们一同欣赏了华夏古乐的精彩表演


11月16日,由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我院承办的京晋冀鲁豫文物建筑保护暨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建院四十周年研讨会在郑州举行。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刘曙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郭旃、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张磊,河南省文化厅副巡视员秦曙光,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河南博物院党委书记万捷、院长马萧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黛姮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等有关负责人;来自北京、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的五省领导和专家;以及全省各地的47家文物考古研究单位、古建筑单位、高校的近150名代表与会。

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张慧明主持开幕式,河南省文化厅副巡视员秦曙光代表省文化厅厅长宋丽萍首先致辞。致辞说,河南及京晋冀鲁是我国古建筑的集中分布区域,古建筑遗存时代连续、类型丰富,从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到近现代的优秀建筑,从故宫等皇家宫苑到民间的祭祀庙堂应有尽有。这些文化遗产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见证了古代发达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近年来,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和京晋冀鲁等省市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扎实工作、努力奋斗,在古建筑保护维修及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台的第一份专门针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政策文件,是送给全国文物行业的一份政策大礼包。希望河南省古建院全体职工和河南省广大文物工作者一起,凝心聚力、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主动作为,开创河南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新局面。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致辞时说,自2016年起,五省联合举办文物建筑相关理论研讨会以来,今年已是第三届。研讨会的举办,不仅为文物建筑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也为五省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探索新思路,尝试新模式搭建了资源共享平台。田凯说,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的同仁对河南乃至全国的文物建筑保护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十年来,河南古建院新老古建人在河南乃至全国辛勤工作,创出了不菲的业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河南古建院对河南古建事业有开拓之功。二是修缮保护了大批古建文物,对河南和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是形成了河南保护维修的自身优势和特色。四是以科研为先导,大胆探索河南古代建筑的特征、价值。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院长杨振威致辞时表示,回首往昔,岁月峥嵘,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衷心祝愿与改革同步、与时代同行的河南古建人,继续秉持初心,深入学习国家最新文物保护政策,努力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径,河南古建人有信心有决心为中原更加出彩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张磊表示:多年来,河南古建院同志们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业务范围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为推动我国文物建筑的保护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河南古建院以“科研兴院”为主导,着力提升科研水平,注重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一批有重要价值的学术专著相继出版,数百篇科研论文先后发表于业内权威刊物,成绩斐然。同时张磊副司长也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第二,加强区域合作,为文物工作的协同创新搭建平台。第三,推进文物保护工作数字信息技术发展。

开幕式结束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郭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黛姮分别作了题为《变与不变——感受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复杂实践》和《科技与文化融合——解读文化遗产的变迁》专家主旨演讲。

在我院建院四十周年座谈会上,院长杨振威深情回顾了古建院的发展历程,表示:四十年来,河南古建院新老古建人在河南乃至全国辛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河南古建院是河南文物建筑保护事业及发展的重要开拓者;二是修缮保护了大批文物建筑,对河南和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做出了应有贡献;三是形成了河南保护维修的自身优势和特色;四是以科研为先导,大胆探索河南文物建筑的特征和价值。

单位建立初期,古建院同仁不畏艰苦,克服困难,和全省市县文物单位的同志们一起基本摸清了河南古建筑家底,奠定了河南文物建筑保护和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在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抢救维修了以少林寺为代表的近千项古建筑,出版了《中岳嵩山》《宝山灵泉寺》《社旗山陕会馆》等一批学术专著。

以我院早期领导和专家杨焕成、张家泰、杨宝顺、陈进良等先生为代表的学术研究成果:《试论河南明清建筑斗拱的地方特征》《河南明清地方建筑与官式建筑的异同》《元代匠师刘庭秀及其建筑考察》《出土饱水漆木器脱水定型研究》《西沃石窟整体搬迁技术》《少林寺大雄宝殿构架与外形整体复原设计研究》《壁画揭取复原保护技术》等多个项目获得河南省和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奖。

近些年,我院进一步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先后整理出版《济渎庙》《夏日游石淙河碑记》《周口关帝庙》《北魏孝文帝与古都洛阳研究》《中国古建筑计算机制图》《河南省土遗址保护案例辑》《万里茶路河南段文化遗产与调查研究》《河南明清建筑彩画》《豫西古村落》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申请相关专利11项。由我院主持编定的《古建筑保护工程监理规范》《文物建筑数码资料管理规范》为文物建筑保护基础工作提供了行业标准和规范。

随着科学和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文物保护科技进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为了更好记录和保存文物建筑的现状和整体面貌,省古建院与时俱进,适时引进了三维激光扫描和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数字测绘技术,目前已在多项科研课题及保护工程中得到应用。同时,也正在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文物建筑病害调查,文物建筑本体测绘,文物建筑本体三维建模,文物保护规划应用,遗产周边地形地貌勘测等领域的扩展应用。

院长表示,“科技新时代促使我们急需对文物建筑科学技术进行新的探讨和认识。”数字化测绘及保护技术手段,不仅提高了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效率,而且提供的数据更为准确,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相关软件的不断进步,这种方法将会更广泛地应用于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中,成为文物建筑科技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式。

“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作为当代人有义务将其保护好,使之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杨振威说,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能够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我坚信,通过一代乃至数代人的努力,一定会让中国古建筑完好传承,让子孙后代们仍能欣赏到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

出席学术交流会的代表还兴致勃勃参观了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及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的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