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期刊与出版物>>学术论文>>

试析嘉木样活佛府的建筑特色

时间:2014-11-28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  李光明  字体:   

 

一、概述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自古就是西藏、四川、内蒙古与中原地区沟通交流的枢纽地带。位于青海省湟中县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丛林之一,寺内的建筑、雕塑、油塑、壁画、堆绣及其藏传佛教文化等都体现了历史悠久的藏汉文化交融。寺院坐落在八瓣莲花山坳之中,建筑主要由宗教殿堂、活佛嘎尔哇(府邸)和僧舍组成。其建筑形制和布局以拉萨三大寺和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为蓝本,反映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状况,是运用汉族传统建筑手法最多、兼具藏族建筑风格和青海地方特色的一座寺院。寺内目前保存着众多风格各异的活佛府邸,成为塔尔寺建筑组成上的一大特色。因塔尔寺系格鲁派宗师宗喀巴的诞生地,是明清两代格鲁派宗教中枢所在地①。明、清政府对其格外重视,对寺内的活佛也册封有加,客观上加速了活佛府邸的增修和扩建。寺院鼎盛时期,活佛府邸达到八十三座,其形制和规模因各自的宗教地位、经济实力、贡献大小和族属渊源而各不相同②。嘉木样活佛府是其中较有特色的府邸之一。

▲图一、嘉木样活佛府在寺院中的位置

 

府邸位于寺内西北部(图一),坐落在拉才夏冬区,依山而建,半挖半填式基础,坐北朝南,外有夯土墙围护。嘉木样活佛系统在清初曾受到康熙皇帝册封,在藏传佛教中具有较高的宗教地位,一世至六世皆为拉卜楞寺主。其中二世嘉木样于乾隆年间兼任塔尔寺法台,始建该府邸。1849—1851年间,该府邸由三世嘉木样进行了扩建,后长期无大规模维修。直至民国初年,青海省国民政府主席马步芳对活佛府进行了最后一次较大修缮。

二、建筑布局和形制

活佛府由外院、内院两层院落环套组成。正面藏式墙和其余三面夯土墙,围合成略呈长方形的院落(图二)。内院分上院和下院,为两座四合院组成,中轴线对称布局,中部以过厅连接。

▲图二、嘉木样活佛府鸟瞰

由于该院坐落于平台之上,囿于地形的影响,没有采取像西纳、阿嘉、赛赤等活佛府依山而建、按地形左右横向延伸的布局方式。在入门格局上,嘉木样活佛府采用了塔尔寺阿嘉、赛朵等活佛府习见的入门折向的形式。

一进门楼为砖雕过道式,墀头砖雕饰草龙、狮子、麒麟、大象和饕餮图案(图三),风格和形制与其它活佛府的门楼相似。门楼前檐用垂柱造,由穿梁、穿枋和插柱枋挑出三层木雕花牙板,高浮雕花开富贵、游龙戏摩尼珠图案。门外两侧墀头墙嵌立式木雕圈口(图四),饰大线条卷草,风格粗犷,是活佛府和重要殿堂院落门楼中常见的装饰方式。

大门为对开实榻门,门洞较长,两侧墙壁上绘有老虎、狮子壁画。居前起脊,前坡为汉式筒瓦屋面,后坡为藏式平顶,脊部有行龙戏摩尼珠和百草花卉等砖雕图案。与赛赤和拉科活佛府近似,嘉木样活佛府进门后为外院,窄长,延伸至左右,形成外院两侧廊道,即活佛府中常见的“达拉院”(牲畜院),原有马厩等附属设施,现已弃用。

▲图三、一进门楼饕餮砖雕

内院是由过厅前后相连的两进围廊式四合院。二进门楼是内院的正门,面阔、进深各为一间后出廊。墀头墙下肩淌白细砌,上部砖雕精美,饰有凤鸟、牡丹、羽人等图案。门洞两侧墙壁上绘有大象、狮子为题材的壁画。门楼两侧与倒座房相连。

穿过二进门楼即是内院之下院。院内两侧厢房为藏式平顶房,对称分布,皆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廊。前廊为单步梁构造,屋内梁架采用抬梁造和插柱造两种做法。内院的门楼、倒座房、东西厢房与过厅围合,组成了活佛府中常见的回廊式四合院形制。下院木构件仅做断白,不施彩画。从建筑形制和装饰等级来看,倒座房应是府邸的厨房和储藏室,东西厢房是府邸中侍僧所居之处。

过厅处于上下院之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平顶两出水,

▲图四、门楼墀头墙木雕圈口 前后出廊,装饰有别。前檐无彩画,后檐则与上院彩画风格一致,尽显华丽之风。明间前后金柱间各置屏风门一道。前檐次、稍间设槛窗,后檐此间则以墙封护,绘有蒙古王公礼佛内容的《八安献宝图》壁画。前后廊尽端设廊心墙,墙心线绘栀子花图案。由过厅连通上、下院,是活佛府中常见的院落衔接手法之一,意在增加上院活动的私密性。

上院为府邸的中心和建筑精华所在。与下院不同的是,上院建筑外檐满饰彩画,其中不乏沥粉贴金彩绘和龙凤图案。院落由正殿、东西厢房和过厅构成又一个封闭的四合院,院内海墁青砖,中部设甬路与正殿相连。东、西厢房为藏式平顶,各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前部出廊,门窗装修的形制变化灵活。房内设有夹门木壁板墙将房间分隔,铺木地板,设木围火炕。从布置规格和上院东北设角门通往外院廊道的情况分析,东厢房应是府邸管家和贴身随从居住的地方。西厢房明间后墙壁现存一幅清代以颁布圣旨为内容的纪事壁画,布局大气,绘法精巧,其

▲图五、西厢房后墙的清代颁布圣旨纪事壁画(局部)

中有清朝官员、地方上层人物和院落建筑的写实描绘(图五)。加之屋内仅北次间设炕,由此推断,西厢房应是活佛日常会客之所。

中轴线的后部为正殿,为府邸装饰和形制等级最高的建筑,是府邸的佛堂。与其他活佛府不同的是,佛堂并未使用两层楼阁,而是采用单层硬山筒瓦顶的建筑形式。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梁架结构为抬梁式,是塔尔寺活佛府中常用的五架梁前后对接单步梁的形制。这种形制在阿嘉、西纳、排嘉、赛朵等府邸的主要建筑中都有使用。

屋顶正脊为卷草花脊,两端为青海地域习用的卷龙大吻,中部宝顶仅存底座。垂脊为两段式,上段垂兽下再置一段垂脊,尽端施垂兽或勾头小翘,为常见的地方做法③。墀头墙有佛八宝、仙鹤、花草等精美的砖雕图案。前檐装有四槅扇门、支摘窗、固定窗等装修,皆为龟背锦、盘长等棂条图案。

殿内中部三间为佛堂,北面置有塔尔寺活佛府中仅见的佛龛。佛龛呈棕色,分三组布置,每组佛龛按宫殿建筑装饰,外层设有四柱,每根柱上透雕一条绕柱金龙。佛龛里层雕刻精细,华丽非常,每尊佛像的龛门两边雕有小巧精致的金龙。龛下供台全为黑漆作底,上面绘有花卉、山水、鸟兽、人物和藏式图案等等。

两稍间与佛堂之间用木壁板分隔,东稍间房内前后正对设带落地罩的火炕,外设灶口,大灶膛,不设烟道口,这是蒙古族特有的火炕形制④。西稍间南面设火炕,房间中后部用木壁板封闭成小型密室,内部西墙辟一小门通往活佛所居侧院。从功能上看,东稍间是活佛处理日常事务和礼佛前准备的场所,明次间用来礼佛参拜,西稍间为活佛会见贵客的小型会客厅。

侧院依附于正殿和西厢房而建,系回廊式单层平顶小院,为活佛起居之所,建筑手法和风格与上院建筑一致。除正殿西山墙开一小门外,东南和西北各辟一角门,分别通往内院和后院。

后院位于正殿之后,由夯土墙围合,空旷开阔,地面未发现建筑遗存。院中间有一株从祈寿殿(花尔寺)移植的菩提树,根深叶茂,洵为古树名木中的珍贵遗存。从侧院西北开角门与之相通和植有菩提树的情况看,后院乃府邸的后花园。

三、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从17世纪前期—19世纪前期的二百年间是塔尔寺的繁荣发展时期。清兵入关后,清政府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为了争取蒙古各部的归附和支持,采取“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政策,利用蒙古族和藏族首领合部众崇奉藏传佛教和归宗格鲁派的心理,对喇嘛教格外推崇。自顺治起,在青海地区的藏传佛教系统中先后册封了11个呼图克图,5个班智达,4个诺门汗和65个活佛,大力扶持喇嘛教势力⑤。由于塔尔寺是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诞生地,故而受到清政府的格外重视,寺内许多活佛都曾经受到清廷的册封。这些为数众多的活佛在寺院周围修建了大小不等的活佛府邸,其建筑规格和装饰等级仅次于佛殿和经堂,成为塔尔寺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由于西藏佛教的上层人物不断进京拜谒,往返于西藏和内地之间,频繁途经青海,促进了青海喇嘛教及其寺院的发展。塔尔寺深受其益,规模不断扩大。寺院的重要建筑较多吸收西藏和蒙古寺庙建筑形式和汉式建筑的一些做法,并融合了当地民居和地方艺术的特点,创造出具有藏汉建筑风格兼有青海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制。这些特色,在经堂、佛殿和活佛府邸等重要建筑中均有体现。现就嘉木样活佛府邸的建筑特色试析如下:

(一)选址和布局理念

大多数活佛府邸分布在塔尔寺东西两面的山坡上,依山势随地而建,高低错落。嘉木样活佛府位于寺内西北拉才夏冬区的半山腰中,并没有像其他活佛府依山势逐级上升,左右延伸的布局,而是按坐北向南的中轴线前后延伸的格式布局定位,这是嘉木样活佛府布局的一个典型特征。从府邸位置上看,居山之高处,俯瞰寺院,视野开阔,是蒙藏大活佛府邸选址中的通行手法。

阿嘉、排嘉、巴周、西纳等众多活佛府邸皆采用过厅式连接方法,将内院分为上、下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过厅为两层,下层前置踏道,尽端设屏风门一道,利用地势高差,使上院成为一个被遮蔽的单元,习称哑巴院,是为满足私密性要求和宗教活动需要,而依地势创造出的一种空间分割形制。嘉木样府邸院落组成采用了汉式四合院和青海庄廓院结合的方式。由于府邸地处平台之上,上下院之间没有地势上的高差错落,为了增加上院的私密性,过厅明间设置了两道屏风门,弥补了地势上的先天不足。

由于使用功能上的较大差别,内院与外院是严格分割的。所有房屋后墙均不设窗,除正殿外其余建筑的后墙之上均置高约60公分的女儿墙。并且,除内院门楼外,只有东北辟一角门与外院相通,保证了内外院空间的相对独立。

通过对其他活佛府的调查发现,活佛居所一般都选在上院较为偏僻之处,地方不大,但甚为讲究。和鄂尔多斯、却西等活佛府一样,嘉木样活佛的居所位于上院西北角的侧院中,较为隐蔽,可能兼有静房的功能。院落各有一门与上院、正殿和后院相通,方便活佛出行、会客、礼佛和到后花园活动。

(二)结构和形制

活佛作为寺院的上层喇嘛,其府邸在寺院建筑等级序列中仅次于佛殿和经堂。府邸的建造在形制、规格、装饰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区别⑥。

嘉木样府邸的前墙为上部为红条带、下部刷白的藏式墙,无藏窗和边麻铜饰(图六)。外院门楼前原有像赛朵、西纳等府邸一样体现宗教地位的砖砌照壁,现遗迹不存。内外院均不见梵幡经杆遗存。内院建筑采用了平顶与坡顶搭配组合的形制。前廊单步梁后尾搭接在屋深主梁的梁头之上,是寺院单步梁的常见做法。同汉式建筑中顺直椽、搭掌式、乱搭头式等椽子交接方式不同,嘉木样府邸所有建筑的内椽头均刻燕尾榫落于 椽花之上。椽花兼具固定椽子和防尘的作用,一改汉式建筑中依靠铁钉固定椽子的方式,而用榫卯联结,是具有实用功能的一种区域做法。

▲图六、嘉木样府邸的前墙和外院门楼

 

主殿屋深梁架为五架梁形制,檩垫枋齐备。五架梁下置常见的随梁,而三架梁的随梁枋下并没有置常规的驼峰和瓜柱,而是用经过砍杀的长方形垫块,之间用长销固定贯穿,随檩枋落在垫块之上,具有典型的地方特点。

三架梁上设脊瓜柱支托脊檩,垫、枋之间又增加一层平板枋作为脊檩的补强构件,随枋下再置替木插于瓜柱上。脊瓜柱上部置托木防 脊檩滑滚,下部施角背稳固柱根,柱中两侧装有捧脚牙板,既有支撑托木的作用,又有一定的装饰效果(图七)。这种结构手法使纵横向构件皆以榫卯拉结,利于脊部保持受力上的平衡。

 

▲图七、嘉木样府邸主殿三架梁

(三)装饰风格

府邸室内外装修多种多样,造型各异,工艺和手法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和民族特色。

门以形制分为实榻门、风门、镶板门、推拉门、槅扇门。院落大门采用双扇实榻门,坚实牢固,具有较强的护卫功能。倒座房和厢房室内外大部分用单扇镶板门,起简单的封护作用。内院厢房、过厅多用双扇镶板门,门前又置外启的风门,组成双层门结构,保证了院落上层人物活动的隐秘性。四槅扇门主要用在中轴线上的大殿和过厅明间,带有有明显的隔断和装饰作用,其中主殿槅扇裙板施沥粉团龙图案,显示了主殿在府邸中的至尊地位。

窗户的多种组合也是嘉木样府邸的一大特色,主要是由开启窗、支摘窗、固定窗、推拉窗等形式搭配组成的复合型棂子窗。室内装修还有板壁、落地罩、炕围、香炕等。这些装修的构造形制和工艺较多体现了汉藏结合的装饰元素,与清官式装修相似又有较明显的区域手法特点。

尤其是正殿檐下装修较有特点。明间的四槅扇门,上部芯屉窗和绦环板透雕法轮和花卉,下部裙板团龙图案。次、稍间装修均用支摘窗、固定窗等形式,皆为龟背锦、盘长等棂条图案。这些装修的做工工艺和样式尺度都体现了蒙古王公所特有的建筑风格。

塔尔寺所有的活佛府邸中均有壁画,数量和风格各有区别。嘉木样府邸是目前所见保存壁画数量最多的活佛府邸。壁画分布范围广,构图题材多样。做法主要为满刮腻子和纸画裱糊,有的表面罩油实施保护。绘法技法以工笔为主,兼用小写意,题材有花卉、法器、人物、动物、瑞兽及魔怪等等,涵盖了儒释道三教和部分民俗内容。许多壁画上有“丙寅年”、“壬戊年”等题记和匠师落款,相关信息丰富,对研究嘉木样活佛及其府邸的维修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特别是内院西厢房后墙以清官员宣读圣旨为主题的纪事壁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具有写实性特征。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册封嘉木样一世为诺门汗并赐金册金印后,随后的几世嘉木样与清政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和往来。因此,该壁画是研究嘉木样活佛与清政府往来的重要实物。

府邸彩画的设色以青、绿为主色,与官式彩画相同⑦,另辅以香色和红色,施小粉较为普遍,黑色很少,是府邸也是塔尔寺彩画用色的一大特点。前檐横向构件,用双方心或连续的西番莲、云子莲等卷草花纹,方心外以旋子和梅花为主要题材作为找头。方心绘画题材多样,有藏传佛八宝、道七珍、儒家琴棋书画和多种民俗吉祥图案。厢房和过厅则采用宝相花、吉祥云与云楸木纹搭配使用,简洁流畅。值得注意的是主殿的明次间金檩方心绘有沥粉贴金的二龙戏摩尼珠(图八)的题材,加之槅扇裙板的团龙纹饰,反映了府邸主殿虽为单层,但建筑规格却不容小觑。

▲图八、嘉木样主殿金檩二龙戏摩尼珠方心

 

院落的砖雕和木雕工艺上乘,别具韵味。门楼和正殿墀头墙和脊饰都有精美的砖雕。雕刻内容主要有动物、花卉、法器、异兽等,许多辟邪祈福和宗教崇拜的内容蕴纳其中。木雕更是题材丰富,手法多样。无论是木雕还是砖雕,其雕工细腻精美,生动形象,分别受到了来自青海同仁“吾屯艺术”和甘肃临夏“河州砖雕艺术”的较大影响⑧。

(四)文化内涵

建筑是人类按一定的建造目的,运用一定的建筑材料和科学技术与美学语汇所进行的空间营构。在文化本质上,它与一定的自然环境相结合,使一定的社会内容抽象地展现于空间,具有实用、认知、审美和崇拜的社会功能⑨。嘉木样活佛府邸从选址布局、形制结构以及装饰内容都展示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府邸坐北向南、中轴线对称的布局理念深受汉族建筑文化的影响。嘉木样活佛系统源于蒙古族,蒙古族从明代开始就大量吸收汉族文化,许多蒙族地区的黄教寺院完全采用汉地佛寺的布局形制。除了经堂的平面和空间处理仍保持藏传佛教的特有形制,其它建筑均借鉴汉式建筑的中轴线布局方式。从总体布局上看,府邸采用内外两院,门洞轴线方位相错,内院建筑又用中轴线对称格局,巧妙地将汉族回廊四合院和青海庄廓式院落形式植入其中,严谨中透出灵活。

另外,上、下院落采用的回廊式布局格式,源于藏传佛教的宗教拜谒仪式。藏传佛教是佛教在西藏地区发展出的一个支系,元代始建的西藏夏鲁寺为一个中央有天井、四周有建筑、主殿前用围廊环绕的庭院布局。明清时期,随着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兴起和壮大,这种布局被吸收成为格鲁派寺院建筑的形制基础⑩。

从建筑尺度上看,主殿的建筑开间、柱高和其余梁架尺度均符合清代宫廷专用营造尺的量度规定,即一丈等于325厘米,属于清代建筑文化在此深入影响的体现。从装修细部上看,不论做工工艺、样式尺度均体现了蒙古王公所特有的建筑风格。而且,在彩画和砖雕题材中,儒释道多教题材并存,显示了府邸建筑后期汉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特点。

四、结语

嘉木样作为塔尔寺的重要要活佛系统,在藏传佛教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其府邸使用时间虽短且几经变迁,但其考究的建筑工艺昭示了嘉木样活佛系统的重要地位。府邸建筑体现了汉、藏、满、蒙等民族建筑风格,糅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元素,渗透着中国多种传统文化和建筑特色,兼有多区域、多宗教因素并存的显著特色,在众多活佛府中风格独具。

注释:

①弘学:《藏传佛教》,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②许德存:《藏传佛教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③格桑本主编:《瞿昙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④天津大学建筑系、承德文物局编:《承德古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⑤扎洛:《藏传佛教文化圈》,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

⑥杨贵明、景朝德:《青海塔尔寺维修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⑦蒋广全:《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⑧姜怀英:《青海塔尔寺修缮工程报告》,文物出版社,1996

⑨王振复:《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⑩陈耀东:《中国藏族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