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期刊与出版物>>学术论文>>

中国木构建筑的特点和科学保护

时间:2014-11-28    马炳坚  字体:   

一、中国木构建筑的特点和损毁规律

中国古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是由柱、梁、枋、檩等木构件组成木构架体系。屋面有木基层,木基层由椽子、望板等构件组成。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建筑,承重构件是柱和梁,墙体只起围护作用和防寒保暖作用。建筑的屋面由灰、泥、瓦等建筑材料构成,主要起防雨和保温隔热的作用。

木构建筑有许多优点,比如加工容易、组装方便、建造快捷、抗震性能好等等;同时,也有与生俱来的缺点:主要是易腐朽、易虫蛀、易失火。尤其腐朽,是木构建筑的大患。木构件腐朽,主要有以下部位:

1、柱子

古建筑的柱子,有些是露明的,有些是包砌在墙体里面的。露明的柱子由于通风比较好,不太容易糟朽,包砌在墙里面的柱子情况就不同了。由于古代的工程建设缺乏有效的防潮措施,加上土坯、砖这些墙体砌筑材料自身又有吸附空气中或地表水分的特点,所以,墙体往往是潮湿的。包砌在墙体内的木柱,长期处在潮湿的环境中,很容易糟朽。木柱糟朽,一般是从柱根和外表开始,然后逐渐由外向内、由下而上,由轻而重,逐步发展。当柱子糟朽还不严重的时候,不会对建筑整体造成什么影响;当柱子糟朽很严重时,就会对整体构架带来严重的影响。下面的图片,是一些古建筑木柱糟朽的情况(图1. 柱子糟朽情况举例)。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包砌在墙体内的木柱,糟朽是非常普遍和严重的问题,是木构建筑的一大病害。木柱糟朽会造成构架下沉,带来屋面变型漏雨;屋面漏雨又会造成屋面木基层——望板、椽子等构件糟朽,严重者还会波及木构架,造成大木构件的损坏。

木柱糟朽并不是均匀的,有的严重,有的较轻。木柱糟朽还往往受朝向的影响,经常受雨水侵蚀的墙体(如东墙、南墙)潮湿比较厉害,墙内的柱子更容易糟朽,这些柱子糟朽会引起一侧的柱子下沉,从而导致建筑物倾斜。建筑的西、北两面又易受西北风的影响,强大的风力作用,会加剧建筑物的倾斜,如果年久失修,最终会造成房屋倒塌。足见,柱子糟朽给木构建筑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2、屋面

屋面的功能是防雨、保温及隔热。最主要的功能是防雨。中国古建筑的屋面是由泥背、灰背、 瓦泥和瓦件构成的。以北方官式建筑为例,屋面的构成自下而上依次为望板、护板灰(找平层)、泥背(由白灰和黄土按3:7的比例掺和而成,起屋面保温和垫层的用,通过苫泥背可以将屋面的折线变成曲线,为结瓦打基础)、灰背(附在泥背最上层,由青灰、白灰、麻刀等材料调制而成,它是古建筑屋面的主要防水系统之一)、 瓦泥(结瓦用的垫层,与泥背用料相同)、瓦面[屋面最上层的防水系统。中国古建筑中不同等级的屋面采用不同的瓦种,如宫殿建筑多用琉璃瓦,等级稍低的建筑用青筒(板)瓦,民居多用合瓦(阴阳瓦),南方多用小青瓦,简易屋面还采用仰瓦灰梗、干搓瓦等]。

不管哪个等级建筑的哪种瓦面,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屋面是由一块一块的瓦组合而成的。瓦与瓦之间搭接是凭灰泥粘接及勾缝相结合,除去瓦自身的因素,所有瓦的结瓦工作都是由人工操作。这里就存在一个操作质量问题。认真负责、技术水平高的工匠, 的瓦可能很结实,不会漏雨;不负责的或技术水平低的工匠 出的瓦面肯定会漏雨。除去 瓦的质量外,还有苫背(包括泥背、灰背)等都存在一个施工质量问题。很难保证每个工匠都那么认真负责,都那么技术高超,都那么严格地按操作规程办事。所以,因 瓦、苫背的质量不高而出现的屋面漏雨,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屋面漏雨的表现有多种。前面讲到,古建筑屋面的防水系统有两道,一是瓦面,二是灰背。瓦面是第一道关口,灰背是第二道关口。一般来说,灰背这道关比较容易把持——只要按操作规程去做,要使灰背做到不漏雨不太困难。瓦面这道关口不容易把持——由于屋面是由千百万块瓦件结合在一起,稍有不慎,结合不严就会出现漏雨问题。

新做屋面严重漏雨——即瓦面和灰背都漏雨的情况很少见,但新做屋面的瓦面部分出现漏雨的问题却比较常见。屋面任何部位的雨水,通过缝隙流到瓦面之下,都会沿灰背继续下流,最后汇集到檐头部分,从瓦下面流出来,这种情况即我们通常听说的“尿檐”,其表现是带有灰泥的雨水流到瓦口、连檐乃至飞椽头上,造成檐口部分油饰彩画的污染。这种“尿檐”现象会造成瓦口、连檐、飞檐头及檐头望板的糟朽。所以屋面漏雨是木构建筑的又一大病害。

造成屋面漏雨的原因除上面谈到的施工质量原因之外,还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因柱子糟朽、下沉引起构件和屋面变形,导致瓦面、灰背开裂,造成漏雨。另一种是木构件使用不合理,如檩子过细,梁断面过小,天长日久出现木构件弯曲变形,带来屋面变形和瓦面灰背开裂,造成漏雨。再一种是檐头椽子翼角下垂变形。古建筑的檐子挑出深远,少者在一米左右,多者能达到两、三米,三、四米;这么长的出檐,凭椽子承挑,而屋面泥背、灰背又很重,时间一长,椽子很容易变曲变形,出现檐头下垂、屋面裂缝现象。古建筑的翼角部分挑出更远,翼角椽后尾很薄弱,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图2. 屋面变形,檐头漏雨情况举例)。

 

上面谈到造成屋面漏雨的四种情况。不论出现哪种情况,雨水都要流向檐头部分。所以,屋面漏雨,大部分情况表现为檐头漏雨,而檐头漏雨带来的病患就是檐头构件糟朽腐烂(图3. 某寺庙檐头漏雨及构件腐烂情况举例)。

 

当然,屋面漏雨部位还不仅仅是檐头,如屋顶的正脊,因木件下垂、脊件松动、缺失,也会造成漏雨,导致脊部木件糟朽;角梁上面的角脊、岔脊也是容易漏雨的地方。屋面的其它部分也会因为工程质量原因或年久失修,出现漏雨和望板糟朽等现象(图4. 屋面其他部位漏雨造成的木件糟朽)。

木结构的损坏,除因漏雨、潮湿而造成的构件糟朽外,还有虫蛀(如白蚁危害)、火灾等。

木构建筑的构成,除木构架和屋顶外,还有台基、墙体、木构表面的油饰彩画等。这些部分也都有它们的构造特点和损毁规律。

台基

台基,是建筑物的基座。中国古建筑是建在基座上的,梁思成先生把中国古建筑的立面构成称为“三段式”,即台基、构架和屋顶。台基因建筑等级的不同分为多种,最高档次的台基是故宫太和殿的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一般宫殿建筑的台基为一层,有须弥座台基,也有城砖砌筑的直方台基,较高的台基周围都有石栏杆,是为保证安全用的。小式建筑的台基一般是一尺至二尺高的台子。

一般台基的构造,边缘为阶条石,转角为角柱石或埋头石,下脚为土衬石。台基的墙外皮部分称为陡板,陡板有砖制的,称为砖陡板;有石制的,称为石陡板。

台基的损毁方式,通常表现为阶条石松动,移位;雨水渗漏导致陡板鼓闪、与主砌墙体剥离;长期潮湿还会造成陡板砖酥碱、松动;阶条石、埋头石等年长日久也会残破、风化;有些石材因材质原因,还会起层剥皮等等(图5. 台基损毁状况举例)。

与台基相连带的还有拦板、望柱、踏跺、垂带以及象眼等部位。这些部位的损毁情况,多表现为风化、残缺、松动、移位、歪闪、酥碱等等(图6. 踏跺、垂带、拦板、望柱等损毁举例)。

墙体

墙体是古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墙体分独立于建筑之外的墙体,如围墙、院墙、卡子墙、影壁墙等等;还有附属于建筑的墙体,如山墙、后檐墙、槛墙、廊心墙等等。

中国古建筑的墙体形式多样,做法多样,如宫殿寺庙的围墙,往往是下碱砌清水砖,上身砌糙砖,外表抹灰,墙帽施琉璃瓦或青瓦,墙体较厚,一般达60-120公分左右。一些小式建筑,如民居的围墙,有的讲究,有的简陋,不尽相同。附属于建筑物的墙体如山墙、檐墙、槛墙等,一般都比较讲究,墙面砌法有干摆、丝缝。也有不太讲究的淌白墙面和简陋的抹灰墙面(称为混水墙)。古建筑有些墙体是很讲究的,如影壁、廊心墙、看面墙等,都非常注重装饰效果。这些墙体一般都用于十分惹眼的显赫部位,如大门内外、垂花门两侧、回廊通道等等。讲究的墙体通常与细致的砖雕结合在一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以木结构为主要承重构架的古建筑,墙体一般不起承重作用,它只承担本体的自重。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温、隔热和分隔空间。人称中国古建筑“墙倒屋不塌”就是这个原因。由于墙体不起承重作用,所以中国古建筑的墙体材料一般都不是很讲究,除去刻意追求美观考究的那些装饰墙面用很优质的砖料砌筑外,在看不到的地方,如墙体内部,常采用一些拆旧房下来的旧砖、碎砖砌筑,叫做碎砖墙;有些墙体用砖非常碎,称为“核桃砖墙”。用来砌筑墙体的粘接材料也有很大反差,用于干摆、丝缝部分用的是白灰浆、桃花浆,而作为衬里的碎砖墙,则多用掺灰泥砌筑。一道墙内外就有不同的砌法。古建筑的墙体,有的很坚固,如有防御功能的城墙、宫墙和讲究墙体的干摆、丝缝部分,也有的很不结实,如糙砖墙、衬里墙等。

古建筑墙体的损坏规律一般是潮湿、酥碱----这主要是由于砖砌体吸水造成的;而那些砌筑不讲究的碎砖墙,年长日久很容易松散,有些墙体还因为墙帽渗水、砌体冻融而空洞鼓闪。同一墙体砌筑工艺截然不同的还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

油饰彩画

油饰彩画是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木构建筑的外表涂刷油饰、绘制彩画,是中国古建筑的传统和特色。

油饰彩画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保护木骨;第二,美化建筑;第三,彰显建筑等级,昭示建筑功能。第一、二两条不用解释,大家都很理解,第三条涉及到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古建筑的服务对象。古建筑分为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大式建筑,尤其是为帝王服务的宫殿、坛庙、陵寝等建筑,与为平民百姓服务的小式建筑不仅形式不同,体量不同,所用瓦件颜色不同,外表油饰彩画的装饰也不同。明清古建筑中,帝王建筑的彩画多采用龙凤图案,表面大量贴金,彩画形式为和玺彩画,是古建筑彩画中的最高等级。为亲王、郡王、贝子、贝勒等贵族服务的建筑只能用旋子彩画,比和玺彩画低一个等级。而一般的民居、商埠则只能作油饰,或饰以简单的彩画,绝对不能使用和玺、旋子之类彩画。这种等级制度在中国古建筑中十分严格。不同等级的建筑用不同等级的彩画,不能滥用。

彩画还有昭示建筑功能的作用。最突出的例子是仓房、库房、书库。古代的仓房所用彩画多为“雄黄玉”彩画,颜色中有大量雄黄,为的是防虫蛀,颜色以黄色为主调。书库的内檐彩画除有防虫蛀的功能外,在外檐还画书卷及文房四宝、古董器皿以昭示建筑的功能。可见,在古代,彩画自身有明确的显示等级、功能的作用。

油饰彩画是统称,实际上二者是区分开的,油饰包括地仗和表层的油皮;彩画是在地仗上面画的装饰纹样或绘画。地仗有单披灰地仗和麻灰地仗,做地仗是为填补木构件表面微小的缺陷、找平、找圆、找直,并保护木构件,其作用类似于现在的腻子,但成分不同。麻灰地仗是将地仗灰和麻、布结合起来,在木构件表面做一层较厚的保护层。麻灰地仗做法有一麻五灰、二麻六灰、一布四灰等多种,工序比单披灰要复杂的多。麻灰地仗除了有保护木骨、填补木构件表面微小瑕疵的作用外,还有塑造构件外型的作用。麻灰地仗多用于修缮工程当中,或用于 攒包镶构件的表面。优质干燥的木材表面可以不用麻灰地仗。

彩画的损坏方式主要是陈旧褪色、残破。彩画是做在地仗的表层,风吹、日晒、大气中的粉尘污染都会造成彩画褪色或彩画的线条(沥粉)与表层剥离。地仗的剥落更会直接导致彩画的损坏。

地仗油饰的损坏方式主要是油皮褪色、老化、剥落、地仗龟裂,地仗与木骨剥离会造成油饰地仗的根本性破坏。一般来说,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技术进行认真施工做出的地仗,完好保留几十年、上百年是不成问题的。明清建筑中,有些地仗已经历经一、二百年,仍很结实。但如果施工质量不能保证的话,地仗在几年之内就龟裂剥落的实例也不在少数。除地仗本身的质量外,木材(或钢筋混凝土构件)含水严重超标,也是造成地仗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地仗是附着在木构件表层,如果木材不干就在上面做地仗,一旦木材干燥缩水,就会与地仗分离,成为两层皮,地仗就会整片脱落。构件内的水分蒸发时,水蒸气对表层地仗有非常严重的破坏作用。

油饰地仗和彩画一旦破坏,不仅失去了它固有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古建筑的“原真”状态(图7.油饰地仗、彩画残坏状态举例)。

以上是我们对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特点和损毁规律的扼要分析。这非常重要。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到科学正确的保护修缮方法。

二、中国木构建筑的科学保护

前面,我们分析了中国木构建筑的构造特点和损毁规律。这些特点和规律,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石构建筑。因此,中国木构建筑的保护修缮方法,也必然不同于石构建筑的保护修缮方法。

什么是中国木构建筑的科学保护?简言之,就是实事求是,从中国木构建筑的实际出发,采取适合中国木构建筑的保护修缮方法,对它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

在当前的文物古建筑修缮中,存在着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的问题。有的同志修中国的古建筑,不仔细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不研究中国古建筑损坏的原因,不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修缮规律和修缮方法,而去套用《戚尼斯宪章》、《雅典宪章》,去大谈意大利的、法国的文物修缮经验,并照搬照抄之。我们承认,许多西方国家在文物保护方面走在我们前头,他们的专家学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等国际性文件规定了许多指导性原则,但是,这些都不能代替我们根据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创造性工作。当初,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提出了首先攻占大城市再解放农村的革命道路,而中国却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相反道路,是因为中国和俄国的国情不同。这虽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例子,但道理是一样的。西方的古建筑大都是石结构,中国的古建筑主要是木结构。用修缮石构建筑的经险和原则去指导木结构建筑的修缮,显然是不行的。

作为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中国文物古建筑的损坏特点和修缮方法,必须搞清石构建筑与木构建筑的基本区别。西方的石构建筑是刚性的,东方的木构建筑是柔性的;石构建筑用的是无机材料,木构建筑用的是有机材料;石构建筑的损坏主要是硬伤、风化,木构建筑的损坏则是糟朽腐烂;木构建筑的损坏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小毛病不修,就会酿成大毛病。以檐头为例:中国古建筑出檐深远,檐头部分主要凭椽子向外挑出。古建筑的屋面十分厚重,官式建筑屋面的重量达到500-800KG/m2,这么大的重量,对挑出深远的檐椽翼角无疑是个巨大的负担。因此,檐椽弯曲、檐头下垂是木构建筑的常见病、多发病。而檐头下垂又会造成屋面瓦件脱节、裂缝,造成灰背开裂,这些裂缝会直接导款屋面漏雨,使檐头椽子望板糟朽。檐头的潮湿糟朽又会加剧檐头下垂,乃至造成角梁、檩木的糟朽,形成恶性循环。再看柱根的情况:木构建筑的柱根是最容易糟的,尤其是埋在墙内的柱根更易糟朽。柱根一旦糟朽,就会造成柱子下沉,柱子下沉会引起大木构架变形和屋面变形,屋面变型会导致瓦面灰背变形裂缝,造成屋面漏雨,引起建筑的整体损坏。从以上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建筑的损坏过程和规律完全不同于西方石构建筑。针对木构建筑的这些特点,我国古代早就总结出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修缮方法,那就是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规模的修缮。在《大清会典•内务府》卷94中有这样的规定:“宫殿内岁修工程,均限保固三年。新建工程,并拆修大木重新盖造者,保固十年。挑换椽望,揭瓦头停者,保固五年。新筑地基,成砌石砖墙垣者,保固十年。不动地基,照依旧式成筑者,保固五年”。从以上规定,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个问题:

1.古建筑的修缮是经常性的,尤其属于保养性的“岁修工程”,几乎每三年左右一次,通过这种办法来保持古建筑的良好状态。

2.挑换椽望,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揭瓦檐头,更换椽望,保固期低限为五年,五年以上就可能会损坏,还要进行维修。

3.大中型修缮,如“新建工程”、“拆修大木重新盖造”,最低限保固十年,十年以上就会出现毛病。我们从《紫禁城宫殿》(于悼云著)转引的“紫禁城宫殿建筑大事年表”中也可以分析出故宫古建筑大中型修缮的大致周期和主要内容。这些文字记载十分清楚地说明木构体系的古建筑必须要经常修缮,经常保养。

建国五十多年来,北京的古建筑已经大修过两轮。一般的古建筑二、三十年就要大修一次,故宫这样的宫殿建筑50年左右也要大修一次,一般保护性维修则应经常进行。只有经常维修,才能让古建筑永葆健康状态。

进行经常性的保护修缮,是适合中国古建筑修缮规律和修缮方法的,是从古到今都在严格遵循的唯一正确的原则。

但是,在近些年的古建维修中,却有这样一种主张,认为古建筑的修缮“能支顶的就支顶,能加固的就加固,只要不塌不漏,能不动的就不动,能不修的就不修,能不换的就不换”。这种主张显然不符合我国木构建筑的具体情况和修缮规律。

对于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的古建筑,尽管眼下还没有倒塌,不等于数年之后不会倒塌;有些构件已经糟朽变形非常严重了,尽管眼下还没有折断,或者通过临时支顶没有折断,但不等于几年之后不会折断。这些严重损坏的构件,如同已经损坏了的人体器官一样,是时刻危及生命的隐患。片面强调不修不换就是保留隐患。在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对岌岌可危的古建筑采取抢救措施,进行支顶和抢救性维修,保持“不塌不漏”是可以的,我们在“文革”以后作了大量这样的工作,叫做抢救性修缮。但那毕竟是临时措施,而非长久之计。今天,国家经济情况好转,拿出大量资金来让我们把古建筑维修好、保护好,如果仍然坚持“只要不塌不漏,能不修就不修,能不动就不动,”那岂不是对我们国家的文物古迹太不负责任了吗?

持这种主张的同志,可能心是好的,但他们在思想认识方面有误区。他们认为,如果把损坏的构件换成新的,那就失掉了文物价值,就不是文物了。这种说法乍听起来似乎有理,但稍加分析就觉得有失荒谬。

我们打个比方:搞古建筑文物修缮,好比是给老人看病。人老了以后,身体各器官衰退了,损坏了,比如:牙齿松动了,脱落了;肠胃消化功能差了,腿脚疼痛,走路不方便了;甚至患了心脏病、肾病等等。我们要不要给他治疗呢?怎么样治疗呢?如果老人的牙齿不行了,要不要给他镶一口好牙呢?如果他的肾脏坏了,要不要给他换个肾呢?我想,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老人延年益寿。但是,却有这样一种认识,他们担心给老人换了牙、换了肾,就不是原来的老人了,就不纯了,就失去原来的价值了,于是乎就提出来“只要老人不死,能不治就不治,能不做手术就不做手术”,这不是很荒谬吗?至于有人主张要尽可能多地保留历史信息,这个主张并不错,但保留信息的办法有多种,可以通过拍照、拓片和扫描后存入电脑,甚至还可以把换下的构部件、彩画地仗残片等存入博物馆。并不是只有保留在原有建筑上才算是保留了历史信息。老人的肾坏了,不能工作了,换下来以后,可以泡在福尔马林里面长期保存,而老人却要健康地活下去,不能因为肾病不治而丧命。保留信息和治病并不矛盾,只要妥善解决就能各得其所。我们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修缮,包括拆安大修和必要的换件,都是为使古建筑延年益寿。只要我们按原有的形制,原有的材料,原有的做法,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就是保护了原有建筑的文物价值,就是保存了历史信息。对保留信息的主张,也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提保留信息就不加分析地一概保留。在2005年4月国家文物局在山西朔州召开的“应县木塔修缮方案论证会”上,有人主张要保留地震在木塔上留下的全部信息。什么是地震留下的信息呢?那就是木塔构件的破坏、木塔的歪闪、变形,就是全部的病害。主张保留这些信息就是不让对木塔进行保护修缮。这种主张显然是不可取的。

我们还应注意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建筑是由人建造的,在人对建筑材料制作安装之前,它只是一堆土木石料,没有任何文物价值,只有当人们对它们进行制作加工,注入了智慧和劳动之后,才产生了价值。组成建筑的构件是会损坏的,如果建筑构件损坏了,不换掉会影响到整个建筑安全时,我们就应当把它换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整体益寿延年。能否保留建筑原有的文物价值,不在于换不换构件,而在于换上去的构件是不是按原有的形制、原有的做法、原有的工艺进行的复制,只要是按原有的形制、工艺、做法做了,我们就为它注入了艺术生命,换上去的新构件融入建筑的整体,就与原有建筑有了同样的价值。

我们必须看到,文物建筑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本身的存在,只有存在,它才能是“历史的见证”、“石头的史书”、“世界的年鉴”。我们平时所说的文物的三大价值,都是要通过存在的文物本身来体现,如果文物不存在了,一切价值也就都没有了。

我们维修古建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它益寿延年,要让它一代一代传下去。在如何保护修缮中国古建筑方面,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确立古建筑维修的正确指导思想和方法,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对中国古建筑的科学保护。

三、中国木构建筑科学保护的几项原则

总结我国木构建筑保护修缮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对中国木构建筑进行科学保护,应遵循以下原则和共识:

(一)、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有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的鲜明特点,它在材料、技术、构造做法、损毁规律及保护维修手段方面与西方古建筑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要紧密结合我国文物古建筑的实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去制定我们文物古建筑保护的方针、政策、方法。学习借鉴国外在文物建筑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先进理念是必要的,但这种学习不是不加分析的照搬,而是要经过消化吸收、紧密结合本国实际加以运用。

(二)、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文物古建筑是由砖、瓦、石、木材以及其它材料,经历代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巧妙施工、潜心装饰、付诸心血和智慧而具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因此,对于损坏了的文物建筑,只要按照原型制、原材料、原做法、原工艺进行认真修复,科学复原,依然具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古建筑文物的保护维修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步骤进行。当我们对损毁的或被改变了原状的文物建筑还缺乏充分的研究,对如何恢复其原状还缺乏充足依据,或者存在资金困难,还不能对其进行全面修复的时候,应当采取抢救性措施,首先保证文物的暂时安全。当对这所文物建筑的原状已经有深入的了解,掌握充分资料并具备充足资金时,就应对其进行全面修缮。通过科学修复,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添配缺失残坏的部分,祛除没有保留价值的附加物,恢复其原有的健康面貌。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盲目修缮是错误的;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不去进行科学修复也是不对的。

(四)、中国的木构建筑有它的优点,也有与生俱来的缺点,它的主要缺点是易腐朽、易虫蛀、易失火。腐朽问题又是最主要的问题。木构架最易腐朽的部位,是掩埋在墙体内的木柱和屋面木基层,尤其是檐头、翼角部分。柱根糟朽容易引起柱子下沉,导致上部构架变形,造成屋面漏雨,加剧木构架的损坏。因此,经常对柱根、屋面进行观测维修是十分必要的。

(五)、古建筑的修缮有多种方法,应根据损坏状况采取不同方法。在确保文物建筑的安全性、完整性、原真性的同时,要将对文物建筑的干预减小到最低限度,不能随意扩大修缮范围。

(六)、中国木构建筑是构件模数化、组装装配化的建筑,对木构建筑进行解体修缮,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落架大修”是古建筑修缮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使古建筑祛病延年的一种彻底有效的传统修缮方法。当木构建筑出现整体或关键部位深度损坏,用其他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时,应当允许采用这种办法。对文物古建筑进行解体,更换不能再用的构件,整修损坏的部分,按原型制、原材料、原工艺、原做法重新组装,原样恢复,不会影响古建筑的文物价值。但落架大修要十分慎重,能用其它方法解决问题的,尽量采用其它办法。

(七)、油饰彩画是中国古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油饰彩画的作用主要是保护木骨、美化建筑,同时还有彰显建筑等级、昭示建筑功能的作用。古建筑不能没有油饰彩画。当文物古建筑的油饰彩画还具备其基本功能时,应当加以保护令其继续发挥作用;如果残存的油饰彩画已经完全失去原有功能,就应当重新修复。修复的方法有多种,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不应千篇一律。修复要注重“四原”,不能改变原状。

(八)、“不改变原状”的原则是文物法明确规定的古建筑修缮的根本原则。“原状”应是文物建筑健康的状况,而不是衰败破旧的状况。衰败破旧是现状,不是原状。现状不等于原状。不改变原状不等于不改变现状。对于改变了原状的文物,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尽早恢复原状。

(九)、文物古建筑的科学保护还应包括保护传统材料和传统技术。离开了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传统做法就谈不上对文物古建筑的科学保护。古建筑修缮必须重视首先采用传统材料和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而且应当具有可逆性。使用和恢复传统材料及其加工行业、加工技术,坚持长期培养专业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队伍,坚持对传统工艺、传统技术的传承和保护,是搞好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的先决条件。

(十)、文物的价值在于它的存在,只有将文物完好地保存下来,它才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如果文物不存在了,那么它的价值也就彻底丧失了。通过各种保护维修手段,使文物长久地健康地保存下去,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负责任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应当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维修问题。这是搞好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