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期刊与出版物>>学术论文>>

天上白玉京 五城十二楼

浅析黄帝时代的西山古城

时间:2014-11-28    马世之  字体:   

 

西山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北郊23公里处的惠济区古荥镇孙庄西,枯河北岸二级阶地南缘。遗址南北长350余米,东西宽300余米,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1993~1996年,国家文物考古领队培训班在此进行考古发掘,于遗址中部偏东处发现一座仰韶时代晚期城址(图一)。

西山古城高出河床约15米,海拔高度101米。城址平面略呈不规则的圆形:现存城址的中部和北部,南部被枯河洪水冲毁。推测原来最大直径约200米,城内面积应为31000平方米(图二)。

现存城垣全部埋在今地表以下。经发掘得知,城墙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级内收,形成台阶状,每板内收的幅度不完全相同。在城墙的外侧有厚约30~100厘米的堆积层,斜压城墙,推测是在城墙外侧抹泥使之光滑,以防攀登。

城外有壕沟环绕,沟宽4~7米,西北段垣外宽11米,沟深3~4.5米。最近在河南职业艺术学院进行基建过程中,又发现了外围壕沟,从而极大地扩展了城址的面积,并形成了三重防御体系。

西山城址现已发现城门2座,即北门和西门。其中西门设在西北隅,存宽约17.5米。西城门北侧的城墙上保留有南北向2排和东西向3排的基槽,可能有望楼一类的建筑。西门外壕沟内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直径约3米的半圆形生土台,两个土台间壕沟的宽度仅有2米左右,可能是为了架设板桥方便通行而设立的。

北门设在城址东北角,存宽约10米,平面形状略呈八字形。东西两侧分别有略呈三角形的附筑城台,西侧城台外侧筑了一个长宽各4.5米的正方形城台。北门外侧正中横筑了一道东西向的护门墙,长约7米、宽约1.5米,夯筑十分坚硬,这是为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而设置的。护门墙以南2米正对北门处,有一条南北向的道路——一号道路,纵列于城址东北部(图三)。城壕在北门两侧断开,不相连属。一号道路因受护门墙阻隔,分走两侧,与城外的郊野相连。

西门内东侧有一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F84),略呈扇面状,东西长约14米,南北宽约8米。周围还有数座房址环绕。在此基址北侧是一个面积达数百平方米的广场。

在房址底部、北门西侧城墙墙基底部、西城台下、西门门道下,均发现有以彩陶钵、鼎、罐、大口缸、尖底瓶等陶器为葬具、内埋婴儿骨骼的现象。这是建筑过程中具有特殊宗教意义的一种祭祀礼仪,即奠基遗存。

关于西山城址的年代,发掘者根据地层叠压、打破关系及出土遗物的类型学研究,将其确定为仰韶文化晚期(秦王寨或曰大河村类型时期)。根据碳十四测定的数据,其年代约在距今5450~4970±70年间 。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原地区发现的早期城址甚多,仅以史前古城而论,就有郑州西山、濮阳高城、安阳后岗、辉县孟庄、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郾城(今漯河市郾城区)郝家台、方城平高台、平顶山蒲城店等10座,除郑州西山为仰韶文化晚期古城外,其余均为龙山文化城址。相比之下以西山城址时代最早,堪称“中原第一城”,在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西山古城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其性质,学术界大都主张它是五帝时代诸多氏族部落的中心。从时间上看,它与黄帝时代大体吻合。据《汉书•律历志》载“寿王及待诏李信治黄帝《调历》,课皆疏阔。又言黄帝至元凤三年六千余岁。丞相属宝、长安单安国、安陵桮育治终始,言黄帝以来三千六百二十九岁,不与寿王合。”这一段话是通过历法计算的,以元凤三年为基点,将黄帝上推6000余年是不可信的,往前推到3629年的说法比较符合历史实际。元凤三年为公元前78年,加上3629年,即公元前3707年。这仅是黄帝制定历法的年代,实际上黄帝时代比制定历法的时间还要早,其下限则晚于制定历法的时间。大体而言,约在公元前4420~前2900年 。因而西山城址应是黄帝时代的古城。许顺湛先生主张西山古城是黄帝时代晚期有熊国的国都。他说:“郑州古城属于秦王寨类型(即大河村类型)……如果把秦王寨的仰韶遗址分布结合文献来分析,西山古城应属于黄帝城。《史纪•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集解》引徐广曰:黄帝‘号有熊’。引谯周曰: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有熊国地望何在?《集解》引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也。’《帝王世纪辑存》说:‘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路史•后纪五》注:‘[黄帝]有圣德,授国于有熊,郑也。’由此可知:第一,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第二,黄帝都有熊;第三,黄帝所都的有熊其地望在新郑。从秦王寨类型遗址分布来看,有熊国的地域并不局限于新郑,它至少应包括密县、郑州和荥阳等地,均可称为有熊国。在有熊国所辖的区域内(即秦王寨类型分布区)其文化遗址应属于有熊国文化,当时的氏族部落应属于有熊国的组成部分,在西山发现的古城只能是有熊国的城,如果别处没有第二座城的发现,西山古城必是有熊国国都。黄帝都有熊,是有熊国君,因此把西山古城称为‘黄帝城’是无可非议的 。”

黄帝为华夏集团的首领,长期活动于中原地区。《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市境。黄帝为有熊国君,《集解》引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庄子•徐无鬼》说“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具茨山在今新郑、新密境内。《韩非子•十过》云:“昔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腾蛇伏地。”西泰山在新郑境内,一说在汝阳境内。《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荆山、鼎湖在今河南灵宝市阳平镇之铸鼎原。黄帝故里、都城、具茨山、西泰山与升仙处等,分布在郑州至灵宝沿黄河一线。黄帝作为族名,经历过较长的历史阶段,西山古城正处于黄帝的活动地域之内,我们虽不敢肯定西山古城就是有熊国都,但筑城于公元前3500年,时间上却与黄帝之世吻合,因而很可能是黄帝族所筑之城。《史记•封禅书》谓:“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事物纪原》引《黄帝内传》说:“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阙。”又引《轩辕本纪》云:“黄帝筑邑造五城。”《汉书•郊祀志》载:“黄帝为五城十二楼。”《淮南子•原道训》云:“黄帝始立城邑以居。”《汉唐地理书钞》辑《河图括地象》曰:“昆仑之墟,西有五城十二楼”。西山古城应是黄帝时代五城之一,西城门上可能有望楼一类的建筑,表明黄帝之世已经掌握了筑城建楼的技术。传说中的黄帝城在河北涿鹿与河南新郑。据1994年新编《涿鹿县志》载,该县的黄帝遗迹有轩辕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新郑县志》载:“世俗或以为黄帝城,谓之上古筑城,每依山水为固,故垣墉不必尽周。”清人马平泉《登新郑凤凰台》诗:“见说凤凰曾此游,而今凤去迹还留。松盘岭际千重老,山走云端数点浮。郑相祠荒生碧草,轩黄城断牧黄牛。含情欲问台前水,溱洧不言空自流。”

迄今为止,涿鹿与新郑境内均未发现与黄帝时代相当的城址。郑州西山古城的发现,填补了历史空白,印证出黄帝筑城造邑的史实。唐代大诗人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案》诗云:“天上白玉京,五城十二楼。”所吟咏的是想象中昆仑之墟的黄帝圣都。郑州西山古城可与黄帝圣都媲美,实为人世间的“白玉京”。

图一 西山城址位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