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保护工程>>保护设计>>

我院设计中心完成周口关帝庙飨殿、拜殿、碑亭(东、西)修缮保护设计工作

时间:2015-05-07    张勇  字体:   

 
周口关帝庙整体鸟瞰照片
 
飨殿及碑亭
 
拜殿及大座殿
 

 

我院设计中心受周口市民俗博物馆委托,对周口关帝庙飨殿、拜殿、碑亭(东、西)四处单体建筑进行了工程测量和残损勘查,并在详考有关历史资料、按照行业法规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保护设计。

周口关帝庙,位于周口市颍河北岸富强路中段,坐北面南,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扩建、重修,于咸丰二年(1852年)全部落成,历时159年。现存建筑群南北长158米,东西宽105米,占地面积约21000多平方米,内有殿、阁、楼、廊等140余间。整个建筑群分布在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层次分明,左右对称的附属建筑以及连廊、墙门、仪门等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照壁(已毁)、山门、大殿、飨殿、戏楼、拜殿、春秋阁;两侧附属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东西廊房、东西庑殿和东西看楼等。整座庙宇布局疏密得当,错落有致,主次分明,雕刻华丽,是河南省最大的一座关帝庙,为清时山西、陕西等地旅居周口的商人在周口营建的一座雄伟富丽,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的古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本次修缮文物建筑为:飨殿位于大殿之前,。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通面阔12.97米,通进深7.56米,建筑面积99平方米。建筑通高12米,歇山绿琉璃瓦顶。台基为青砖砌筑,高1.66米,周围有青石栏杆围砌,阶条石、踏步为青石质。柱础为石雕柱础,前檐柱础为雕刻的麒麟和狮子造型,后檐与山面柱础为方形。檐柱径?0.40米,高4.02米。梁架为抬梁式、六步架,檐柱上托七架梁,七架梁上置驼墩承五架梁、五架梁上置瓜柱托三架梁,三架梁上又置瓜柱托脊檩;檩下置隔架科斗拱与檩下枋相连。屋面为七样绿琉璃筒瓦、灰板瓦,正脊为盘龙牡丹花脊,吻兽为河南地方做法,中间三层楼阁式宝瓶。四面通透,东、西两侧随梁枋下设有以龟背锦为图案的隔栅,起到内外空间的分隔。檐下饰五踩斗拱32攒,其中柱头科8攒,角科4攒,且斗拱上均饰彩绘。平身科为形拱、三踩、无正心檩,平身科为米字异形拱,耍头雕刻为龙头、昂头雕刻为龙身与龙尾。檐下大小额枋透雕福禄博古图案和“八仙庆寿”、“龙凤呈祥”等神话传说故事,刀法细腻,层次分明。

拜殿紧邻春秋阁的南侧,是朝拜和祭祀关公的场所。坐北朝南,立于高0.65米的台明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面阔17.36米,通进深7.53米,建筑面积130.7平方米。建筑通高11.25。殿内有柱24根,其中檐柱8根,金柱8根,山柱4根,角柱4根,并且网中的金柱采用“移柱造”用来增加内部空间,殿内四面开敞。木柱下均设石柱础,柱础上雕有 “鲤鱼跳龙门”、“王祥卧冰”等人物传说故事和珍禽异兽、花卉人物等吉祥图案。檐下四周共安置五踩斗拱28攒,其中平身科12攒。雀替透雕“二龙戏珠”、“凤凰牡丹”、福禄寿三星和博古图案,构图十分巧妙。梁架采用8桁7步架(前后带廊),每步举高不一。檐柱与金柱之间用抱头梁连接,金柱上放置八架梁,朝上依次为柁墩等。与清代官式建筑不同的是,无正心桁,耍头后尾直接与金柱相交,用以承担挑檐桁的重量,斗拱上的耍头外露处有花草造型的雕饰。殿内木雕彩画琳琅满目。东西侧面随梁枋下设有木制镂空窗式花格,为斜万字花心,造型简洁优美,作为室内外空间的分隔。四周装有石雕栏板,中间望柱上雕有神态各异的石狮。屋顶采用单檐卷棚式屋顶,屋面用灰色瓦件覆面。四周垂脊采用高浮雕龙凤牡丹花脊。

两碑亭位于飨殿月台东南角及西南角,平面为六边形,边长1.48米,建筑面积约9平方米,六角攒尖灰瓦顶,通高7.01 米。碑亭直接坐落于月台上,无台基,柱径0.21米,柱高3.71米。各柱头科均施单翘斗拱,耍头雕刻为龙头、昂头雕刻为云纹,大额枋与柱头的交接处置有雀替。屋顶覆灰色筒板瓦,顶部正中置灰瓦宝顶。碑亭内立道光十七年“重修关帝庙碑”和“岁积厘金碑”,碑首透雕“二龙戏珠”,龟蚨座。

以上四处建筑均位于周口关帝建筑群的中轴线,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周口关帝庙是清代商业文明和晋商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整个建筑群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是河南省现存规模宏伟、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研究行业会馆建筑和晋、豫商贸的实物资料。在建筑设计和营造法式上集清代河南地方建筑技术之大成,是中原地区清代地方建筑的典范,